热门资讯>资讯详情

中国金融改革加速 促错配资金回归实体经济2021-11-15

设立民营银行点亮“绿灯”、债市审计引发监管风暴、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保监会宣布启动人身险费率改革……


近期以来一系列金融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可谓好戏连台,整个金融体系向更加“市场化”的方向迈进,更加回归实体经济,这显示金改正在加速,新一轮金改大幕也已经拉开,为经济转型升级添后劲、增活力。

金改加速“市场化”


金融领域的改革推进速度远远超出了市场预期。

5月下旬,国务院批转了发展改革委《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要求稳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进制定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等。

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金融和实体经济密不可分。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金融发挥着重要作用,并研究部署八项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

7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并指出要“逐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旨在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存量”等。

7月19日,人民银行宣布,自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同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在接受新华网、中国政府网的联合专访时表示,上半年,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扎实地推进。其中,在财税金融体制方面,“营改增”试点范围逐步扩大,出台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错配资金回归实体经济


6月份的一场“钱荒”将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脱节展露无遗:信贷、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M2)迅速膨胀,相反的,经济增速在放缓、就业压力在增大、中小企业活力在下降。“钱荒”看似来势凶猛,实则是一场资金错配导致的结构性资金紧张。不是没有钱,而是钱没有出现在正确的地方。

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认为,事实上,中国的流动性并不紧张,问题的实质是,央行释放的流动性,很大一部分都没有被真正地利用上,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中国的货币供给从2008年的18万亿元扩张到今天的100多万亿元,这些流动性先后催生了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以及地方债务泡沫。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将其称之为央行在强力纠偏,把钱从银行逼入实体中。
<div style="border: 0px; margin: 0px; padding: 0px; color: rgb(85, 85, 8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