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和欧元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欧元走势会间接影响美元指数的变化,进而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产生影响。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也会反过来影响欧元走势。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将推升欧元区的通胀,进而加大欧元区加息的压力。
自1999年诞生以来,作为区域内的统一货币,欧元对欧洲经济发展和全球货币体系格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然而,自从2009年希腊传出危机后,不仅欧元区经济大受牵连,欧元兑美元汇率连同大宗商品市场一并出现大幅波动。
欧债危机的四个阶段以及欧元走势
欧债危机自爆发以来,至今已经历三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全球外汇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均出现了剧烈波动。欧债危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欧债危机爆发和蔓延阶段。在经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洗礼后,全球金融市场风声鹤唳。2009年10月,希腊政府宣布将2009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上调至12.7%,远高于欧盟允许的3%上限,希腊债务问题就此浮出水面。2009年12月,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相继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希腊主权债务危机正式开始。随后不久,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也陷入主权债务危机。2010年3月,希腊宣布财政紧缩措施并要求欧盟提供援助。同年4月,希腊正式向欧盟和IMF申请援助。希腊传出危机后,市场关注焦点逐渐由美国转至欧洲。随着危机逐渐浮出水面,欧元兑美元汇率开始下跌。受欧洲债务危机冲击,全球股市剧烈波动,欧元兑美元汇率节节败退,欧元对美元汇率一度跌破1.19,创下2006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第二阶段,欧债危机升级。欧债危机爆发后,一方面国际评级机构不断下调希腊、葡萄牙、意大利等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另一方面欧元区各国开始多次联手拯救陷入债务泥沼的“欧猪五国”,并推出包括SMP、LTRO、EFSF、EFSM、ESM等在内的各种救助工具,期间还多次采取降息措施。2010年5月,欧盟批准了7500亿欧元希腊援助计划,不久欧元区财会批准了为希腊提供总额65亿欧元的第二笔贷款。尽管欧元区的救助计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恐慌情绪,但市场对于欧债危机的担忧仍挥之不去,导致欧元兑美元汇率先是从1.19的低位附近振荡回升,但仍未突破危机前的阻力位,终于在2011年5月后又出现一波下跌。
第三阶段,欧债危机出现恶化。随着欧债危机的不断发酵,欧元区其他国家也被卷入其中。德国、法国等欧元区核心国家都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同时意大利、西班牙等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创新高,破产风险急剧上升,使得市场普遍担忧这些国家可能步希腊后尘,市场再次担忧第二轮欧债危机是否会爆发。同时,由于希腊第一次大选组阁失败,并重新举行大选,使得市场担心希腊退欧风险,市场对于希腊选举形势的担心进一步加剧,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大幅波动。欧债危机迟迟不能解决,由此引发欧元再次下调。2012年7月,欧元兑美元汇率进一步下挫至1.21,接近2010年6月的低位。
第四阶段,欧债危机相对缓和。2012年6月在希腊举行的议会选举中,支持紧缩措施的新民主党赢得选举,使得希腊退欧风险锐减。随后不久,欧元区财长同意为西班牙银行业提供不超过1000亿欧元的救助资金,市场情绪开始缓解,欧债危机进入相对缓和阶段,欧元兑美元走势也相对平稳,从前期的1.21缓慢抬升至1.32。虽然2013年4月爆发的塞浦路斯危机曾一度造成全球金融市场急剧波动,但是欧元并未出现大幅下挫。随着市场紧张情绪缓解,以及欧元区经济改善,欧元在触及1.28的支撑位后逐步回升。
欧元区大宗商品进出口特点
在金融投资市场,大宗商品指同质化、可交易、被广泛作为工业基础原材料的商品,如原油、有色金属、农产品、铁矿石、煤炭等。大宗商品包括3个类别,即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和农产品。大宗商品市场充斥着大量交易主体,不仅有商品市场的现货商(生产商、加工商和贸易商),还包括大量的金融机构(共同基金、对冲基金、指数基金、投资银行等)。
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这些传统的大宗商品出口国不同,欧盟国家的大宗商品主要依赖进口,特别是能源。欧洲整体而言是全球重要的大型商品需求源之一。欧盟约一半能源依赖进口,并且进口途径过于单一,对俄罗斯的依赖尤其严重。以天然气为例,欧盟进口量约占消费总量的58%,其中约40%来自俄罗斯。欧盟国家的石油供应有40%来自北非和中东地区。由于欧盟国家能源需求严重依赖进口,国际油价一直是影响通胀的重要因素。欧元区商品结构特点明显,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各国贸易中均占很大比重。欧盟大宗商品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等大国。
欧债危机以来,欧盟对大宗商品的消费需求重要性正逐年递减。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欧盟27国商品贸易占世界出口金额的比重为15.3%,占世界进口金额的比重为16.4%,均较2010年有所下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欧盟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在全球需求中的占比处于逐渐萎缩状态。
<span style="color: rgb(85, 85,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