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建筑企业高峰论坛于近期结束,主题为“智领先机”,论坛会上多位建筑企业高层之间的对话,希望通过“技术+管理”实现创新决胜转型,引领中国建筑行业更好发展。
一级建造师作为建筑企业的项目负责人,应当多关注建筑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才能跟上市场发展潮流,更好地开展自己的工作。小编为大家整理此次建筑企业高峰论坛的重点,一起来看!
(图源中国建设报)
先进技术代表了绝对的发言权,对于建筑企业来说,谁掌握了先进技术,就具备了领先优势。会上各高层围绕“智领先机‘技术+管理’创新之选决胜转型”,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Part 1 技术引领 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近两年来,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装配式建筑得到很大的发展,BIM技术已深度应用于项目全寿命周期。尤其是在投标述标的时候,大型复杂项目如果没有用BIM对项目进行分析,就无法在有限时间内进行施组和方案的深入有效设计,也就无法获得评标委员的认可。
BIM究竟是什么?卢春亭总工程师认为,BIM不仅仅具有结构化,能够三维展现和可视化建筑物,更是一个信息集成平台,是数据的集大成者,具有关联性,所有的技术经济数据是相互关联的,改动其中一个数据,其他的数据会相应发生变化。
BIM技术目前在设计上的应用,如果设计院应用BIM软件进行三维立体的施工图设计,这就是正向设计;如果是施工单位按照二维设计图建立模型,反过来深化设计,这就叫做逆向设计。如果设计院一开始就采用BIM技术,建立设计模型,这个模型的数据可以进行有效传递,由施工单位继承模型数据,并按照施工验收规范进行调整和深化,可以对信息进行最大程度的综合利用。
在商务上的应用,可以把这里面的材料、构件以至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参数提取出来,有效提高商务算量效率和准确性,减轻商务人员的计算量和劳动强度。
在生产管理上的应用主要有2个方面,一个是施工过程管理的应用,另一个是生产要素管理应用。生产要素主要是人、机、料、法、环,现在增加了测量的“测”,这些要素完全可以在信息模型上获得并用适当的方式提取出来,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管控。而利用模型和进度的叠加,对方案、过程进行预演,找到其中的关键线路,从而在施工过程中对其进行重点把控,有助于将现场施工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关于BIM的运维管理,实际上是把设计和施工信息都输入至BIM模型,将数据中心与BIM模型关联起来,即可实现以BIM模型对系统的运行监控,并能全面、快速查找设备、系统的相关参数,迅速定位故障位置,减少各方面重复的工作,极大提高运维管理效率和降低运维成本,是未来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还有很多探索的路要走。
关于装配式建筑,如果BIM和装配式技术结合起来,完全可以把一些构件的生产过程,采用BIM技术提前展现出来,并予以不同方式的标注,分析各构件之间的位置、逻辑关系,以确定哪些构件先生产、哪些构件后生产、哪些构件可以先运到现场、哪些构件可以随后运到现场。这样的话一是把握全局,避免施工现场的窝工、误工;二是防止生产跟现场施工的脱节,跟不上节奏。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也能提高生产效率、加快施工的进度。
Part 2 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系统一体化集成应用
在建筑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一体化集成应用。力求通过建立智慧化工地,将工程风险管控降到零风险、零事故。
袁提提总裁认为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集成应用主要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信息、二是集成。目前建筑业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普遍应用状态已经非常成熟,是基于信息高速化、大容量阶段的企业OA(办公自动化)等。
信息化系统在大型建筑企业管理的应用现状:除了办公自动化之外,大型企业都开始探索使用、运用模块化管理手段,将其他板块工作也纳入信息化管理,例如涉及到成本管理的系统、项目管理的系统、安全管理的系统、项目可视化系统等。
当前采用独立模块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际上有几个问题和痛点:一是信息的无差别投放问题,会造成很多的无效信息和信息浪费;二是各信息化模块独立运行,没有进行数字化、网格化分析,所以导致各个模块之间信息割裂,形成信息孤岛。信息的割裂会让决策者出现信息接收缺失的情况;三是信息化系统无法对企业的运行数据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对企业管理改进作用有限。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袁提提总裁认为未来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管理系统一体化集成应用的核心应该是对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功能,企业的管理决策也都会基于自动化、智能化数据的分析结果。
这将会对我们管理系统带来三个重要的结果:第一是同步,即通过我们对于数据的快速分析,让项目一线到最高决策者所有的信息保持同步;第二是标准化,通过大数据分析保证所有的管理动作和操作流程都趋于标准;第三是可预测,结合对大量历史数据的科学分析,系统能够做出对于当前管理行为的结果预测。
对于建筑业企业来说,未来的信息化系统应该包括这三方面内容:一个数据中心、三个运行单元以及分层级驾驶舱管理。一个数据中心就是通过对大数据的归集、处理来进行结果推送和指令发布。三个运行单元就是企业运营单元、项目管理单元和供应链管理单元,分别对企业日常运营、项目动态和企业供应链进行标准化管理。分级驾驶舱模式就是根据所有员工的岗位职责、授权建立驾驶舱和工作台,每位员工只根据各自授权获取所需要的数据或结果。
Part 3 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控探讨及实践
关于安全生产管控,董永福副总经理有以下几点想法和建议:
第一,要强化安全意识,创新安全管理的模式。这是施工安全风险管控首先要做到的。主要体现在以下3方面:一是要重视对安全施工生产的投入;二是要确立安全生产目标,倡导“视隐患为事故”。企业要实施关口前移,源头管控和以预防为主;三是要确立管控的措施。前两点作为投入和目标,主要是付诸于实施。
第二,编制安全风险的分布图,风险点要统计编制清楚。明确风险点要根据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手段。风险点确认过程要包括收集与施工有关的数据资料或信息、分析施工安全风险的不确定性、确定施工安全风险事件并将风险分类、编制风险识别报告等。
第三,修改和完善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严格按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要求,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的主体行为及职责做出明确要求。督促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各自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配齐安全管理人员,完善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安全措施,保障安全资金足额投人,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第四,分层次、逐级划分和确认风险因素。在建筑施工中造成安全风险的因素很多,包括人为因素、环境条件因素、机械设备因素、施工材料因素等等,企业在建筑施工安全风险因素确定的过程中要注重从整体到局部,确保每一层级将确认风险因素落到实处。
第五,要选择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风险辨认方法。对安全风险的识别工作具体包括对风险的分析、判断以及归类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求工程管理人员加强对安全风险的识别工作,对风险发生的时间、性质以及发生的后果进行确定,从而减小风险发生的几率。
关于如何做到风险预警和风险管控,王鹏飞总监主要从智能化和信息化给风险管控带来的变数以及如何实践的方面谈了一下个人的观点。
运用技术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在解决当前建筑行业风险管控方面是势在必行的。利用信息化手段主要是解决控制施工现场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通过人脸识别方式与安全教育相关联,控制工人进入安全施工现场。通过视频监控的方式可以实时监控到施工现场的画面,增加管理手段,一旦发现违章行为可以及时纠正,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在一定区域安装预警和监控装置,可以实时了解现场情况,一旦接近预先设置的区域时就可自动报警,让相关的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及时的掌握施工现场信息,以免重大事故发生。
同时对施工现场的设备安全也进行了一定的管理,我们通过对施工升降机的荷载进行实时监测,施工升降机人数的自动识别超过9人可以实现自动报警、自动断电,保证施工过程和现场设备的安全性。我们对施工现场的高制模等通过安装相关设备也做到了实时监控,接近危险时发生警报,从根本上做到了提前预警,让安全事故在没发生隐患的时候就得到控制。同时企业还可以根据施工单位的相关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相关功能,帮助其有效的进行项目上和施工过程中风险管控。
关于风险管控产生的效果,利用云网端的技术,一些常用的技术手段结合管理的方式,真正实现技术加管理的融合,通过线上和线下的结合解决人机管理、设备管理、安全教育、技术交底,将日常繁琐的工作简单化、流程化,有效降低安全管理工作的强度,提升工作效率。
通过对一些安全设备设置阀值,利用物联网相关的设备搜集相关数据,实现对风险的预警和报警,辅助操作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掌握现场的情况。从根本上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因为一旦安全事故发生就可能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就会把之前做的相关工作推翻,形成否定。
信息化技术手段是安全管控的必由之路,是技术加管理的深度融合。通过技术的手段促进安全管控的管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施工管控水平,帮助管理人员深度管控,提高安全管控意识,降低施工安全风险避免安全事故发生。有助于推进建筑企业向高质量、向科技化方向发展。
以上资料来源于中国建设报,“智领先机”对于建筑业来说特别重要,科研创新需要脚踏实地,需要各企业的共同努力。希望这篇文章对一级建造师或即将成为一级建造师的你们有所帮助有所启发,建筑行业的未来需要你们的全力奉献。
免费获取更多一级建造师考试信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一级建造师考试平台”(微信号“lekaoyijian")了解详情......